水質色度是反映水體外觀質量的重要指標,不僅影響水的感官性狀,還可能暗示水中存在污染物。水質色度測定儀通過標準化檢測方法,能快速準確地量化水體色度,廣泛應用于自來水廠、環境監測站、污水處理廠等場景。使用前做好充分準備并注意操作細節,是保證檢測結果可靠的關鍵。 一、使用前的核心準備工作 設備狀態檢查是使用前的基礎。需仔細查看測定儀的光學部件,如比色皿、檢測窗口是否清潔,有無劃痕或污漬。若光學表面有灰塵,可用專用鏡頭紙輕輕擦拭;若有指紋或水漬,可蘸取少量蒸餾水濕潤鏡頭紙后擦拭,再用干鏡頭紙吸干,避免硬物刮傷影響光線透射。同時檢查設備電源線、數據線是否完好,接口連接是否牢固,確保通電后儀器能正常啟動。 校準準備是保證精度的關鍵。需提前準備好標準色度溶液(如鉑鈷標準液或稀釋的Hazen標準液),標準液需在有效期內,且儲存條件符合要求(通常需避光冷藏)。根據測定儀的量程范圍,選擇至少兩個濃度的標準液(如低濃度和中高濃度)用于校準,確保覆蓋日常檢測的色度范圍。校準前需將標準液恢復至室溫,避免溫度差異導致的體積變化影響濃度準確性。 樣品預處理直接影響檢測結果。若水樣中含有懸浮顆粒物或藻類,需先用0.45μm濾膜過濾,否則顆粒物會散射光線,導致色度檢測值偏高。對于含有余氯的水樣(如自來水),需加入硫代硫酸鈉去除余氯,防止余氯氧化水樣中的有機物改變色度。同時需調節水樣pH至中性,酸性或堿性過強可能使水樣顏色發生變化,可通過滴加稀鹽酸或氫氧化鈉溶液調整,并用pH試紙簡單驗證。 環境準備不可忽視。應選擇光線穩定、無直射陽光的場所放置儀器,避免強光直射在檢測窗口上,干擾光學檢測。實驗室溫度需保持穩定,劇烈的溫度變化可能導致儀器內部光學元件熱脹冷縮,影響檢測精度。若在野外使用便攜式測定儀,需搭建臨時遮陽棚,確保檢測環境不受外界光線和溫度干擾。 二、操作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樣品加注需規范操作。將預處理后的水樣緩慢倒入比色皿中,避免產生氣泡,若有氣泡附著在比色皿內壁,可輕輕敲擊比色皿側壁使其上浮消除。比色皿裝液量需符合儀器要求,通常以液體高度超過光路通道為宜,但不要過滿,防止溢出污染儀器檢測倉。手持比色皿時需捏住磨砂面,避免手指接觸光學面,防止留下指紋影響透光性。 校準操作需嚴格按步驟進行。將裝有標準液的比色皿放入檢測倉,確保放置到位并蓋好倉蓋,避免外界光線進入。按儀器說明書依次完成零點校準(通常用蒸餾水或去離子水)和標準點校準,校準過程中不要移動比色皿或觸碰儀器,待讀數穩定后再記錄。若多次校準偏差較大,需檢查標準液是否變質、比色皿是否清潔,必要時更換標準液重新校準。 檢測順序建議從低色度到高色度。先檢測接近無色的樣品(如地表水),再檢測高色度樣品(如工業廢水),可減少樣品殘留對比色皿的污染。每檢測一個樣品后,需用蒸餾水沖洗比色皿2-3次,再用待測水樣潤洗1-2次,避免交叉污染。對于高色度樣品,檢測后需立即用洗滌劑清洗比色皿,防止色素殘留。 數據記錄與判讀需細致。儀器顯示的色度值需結合水樣特性綜合判斷,若水樣存在特殊顏色(如工業廢水的紅色、綠色),需在記錄中注明,因標準色度法主要針對黃色系色度,特殊顏色可能需要結合其他方法輔助判斷。同時記錄檢測時的環境溫度、樣品處理方式等信息,便于后期數據追溯和異常分析。 三、維護與安全注意事項 日常維護以清潔為核心。每次使用后,需及時清理儀器表面的液體污漬,用干布擦拭檢測倉內部,保持干燥。比色皿使用后需徹底清洗,倒扣在濾紙上晾干,或放入專用盒中存放,避免碰撞損壞。定期檢查儀器的光學部件,若發現檢測窗口有霉斑,需用專用清潔劑處理,防止霉菌蔓延影響檢測。 長期存放需做好防護。儀器長期不用時,需斷開電源,放入干燥通風的環境中,避免潮濕導致電路老化。比色皿需單獨存放,避免與硬物接觸,必要時用軟紙包裹保護光學面。便攜式測定儀的電池需充滿電后存放,每隔1-2個月補充一次電量,防止電池虧電損壞。 安全操作需貫穿全程。處理含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水樣時,需佩戴手套和護目鏡,避免樣品接觸皮膚或濺入眼睛。清洗比色皿時不要使用強腐蝕性洗滌劑,防止腐蝕比色皿材質。若儀器不慎進水,需立即斷電,聯系專業人員維修,不可自行拆解。 四、結語 總之,水質色度測定儀的使用準備和操作細節直接影響檢測數據的準確性。通過規范設備檢查、樣品處理、校準操作等環節,結合細致的維護保養,可確保儀器長期穩定運行,為水質評價、污染治理提供可靠的色度數據支撐。在實際應用中,還需根據水樣特性靈活調整預處理方式,讓檢測結果更貼合水體實際狀況。
水質色度測定儀使用前的準備及注意事項:http://www.filburnist.cn/newss-8918.html |
|